據《慶元縣縣志·人物》記載:吳三公為慶元縣百山祖鄉龍巖村人,兄弟間排行第三而得名,他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發明了人工栽培香菇技術,明萬歷三年,與其父親被寧神宗封為“判府相公”。關于吳三公的身世,現還有“祖家在龍巖,生長在西洋”之說。
西洋殿依山傍水,座北朝南,建筑平面呈縱長方形,進深32米,面闊19.4米,占地在952.35平方米。該殿為四合寺觀式建筑,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照墻、山門、前廳、戲臺、中臺、正殿等,在正殿前分列左右廂房,廂房中心間為鐘鼓樓,與正殿相對是倒座。正殿中底置吳三公像。殿外東側有一古井,為“運木古井”,相傳建廟用的木材以是從井里涌出,傳說頗似杭州凈慈寺的“運木古井”。
西洋殿建筑雕梁畫棟,飛檐翹角,雕刻、泥塑、彩繪等傳統工藝精湛,融工程與藝術于一體,在結構功能和裝飾手法上有著濃厚的建筑風格,具有重要的歷史、藝術、科學價值。歷代菇民把每年農歷三月十七日(吳三公生日)和七月十六日至十九日定為龍、慶、景三縣菇民朝拜祀奉“菇神”的進香期,每到此時,諸方山貨、食品云集于此,百貨攤位林立,成為遠近物流中心,此外還舉行戲劇會演,宣揚菇鄉文化。近年來隨著香菇文化的發展,各方人士慕名前來朝拜,現今的西洋殿已是“香菇之源”的象征,在慶元眾多的人文景觀中,獨放異彩。
主辦:慶元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備案號:浙ICP備10007696
浙公網安備 33112602000045號 網站標識碼:3311260001
建議分辨率1024*768 建議使用IE8.0瀏覽器瀏覽本站